atc
留学人物| Gap一年去芬兰,关注性别平权教育…“不务正业”也能收割大藤offer?
当这两个00后女孩的录取单发到群里时,引来了一片惊呼:
April:耶鲁、斯坦福、哥大、杜克、剑桥、韦尔斯利……
Huiyin:杜克、耶鲁NUS、波莫纳、剑桥、康奈尔……
狂揽一堆顶尖offer,堪称“名校收割机”。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般会认为都是超级学霸,擅长竞赛,有漂亮的活动背景;但出乎意料地,细看这两个广东女孩的履历,两人都没有所谓高大上奖项的堆砌,而是搞了一堆听上去有点儿不务正业的活动。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 April 和 Huiyin 的故事。
热情和理性缺一不可,
目标和行动异常坚定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女孩,那就是超级牛,也超级“不好搞”。
说她们牛,是因为两个人收获了如此之多的名校offer,“牛娃”本质自不待言;说她们“不好搞”,是因为两个女孩性格迥然不同:April内向不多言,有着同龄人中少有的成熟;Huiyin热情活泼,似乎喜怒哀乐全写在了脸上和她的朋友圈中。
但她俩也有共同点:在美本申请这样争分夺秒,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花时间去管了很多“闲事”。
April花了很多时间在性别平权与教育上,包括儿童性教育,农村女性的性科普,学习障碍调研等等。Huiyin呢,她对环境与少数群体很感兴趣,推动建立学校的垃圾分类系统,针对彝族打工诗人进行报道,最近还拍摄了相关的纪录片。
对留学稍有了解的家长,恐怕都会和我一样惊叹:这俩娃是一天有48小时吗?毕竟光是国际课程和申请美本要做的必备事项,包括托福、SAT、文书等都已经让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了。
“当你真正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和表面的光鲜,这时候,大学申请结果只是一个附带加分项而已。”Huiyin说。
“只有做了(这件事),你才会知道自己对于某个领域是否真正的了解,或是不足。”April补充道。
这两个17岁的女孩对待大学申请的态度,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要成熟。
她们最终选择的大学去向及理由,最真实地体现了两人性格的特点:
Apirl:我最后选了Stanford,我对科技与社科交叉领域特别感兴趣, 这方面Stanford特别厉害。此外Stanford的人文学科没有Yale出名,但是师资和研究资源都很棒,而且因为人少所以人均资源反而更好了。最后就是加州阳光真的很幸福!
Huiyin:我纠结了挺久的,Yale-NUS有巨额奖学金,但感觉新加坡太小。我兴趣广,但剑桥不能在就读专业外自由选课。Cornell给了小额Presidential Research Scholarship,但太村。Pomona小而精,又享受5C跨学院资源,但和很多人聊过后,还是更喜欢Duke。Duke非常看重跨学科交融以及社会参与度, 很符合我的兴趣及对未来的规划。
但假若时光回到3年前,她们却和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感到迷茫。
自我探索:
以勇气认识世界,以善良改变周边
1. 走出去,看见不同的自己
两个女孩在高中之前都是走的体制内路线,求学发展之路比想象中更为“正统”。April顺应体制内重视数理化的导向,在进入高中前考入了化学竞赛班;Huiyin甚至还经历过苦背单词攻克英语难关的初中时光。优秀的她们在高中进入国际部之后,不约而同地萌生了“先探索自我,再谋划升学”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一个差不多的圈子里,在中产阶层的小孩的bubble里,最大的挫折,也不过是成绩退步了,英文没考好。”Huiyin说。在高一结束之后,她做了一个非常勇敢的决定:Gap year,去芬兰!也是因为这个决定,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
第一次和寄宿家庭闹矛盾,第一次被同样来交换的国际学生歧视,第一次发现二元对立的观念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人。“当我从多数群体(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变成了少数群体(生活在芬兰的中国人)时,从主动过到被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仿佛失语了。”
Huiyin重新拾笔开始写作,就像她父亲曾经做的那样。“我的父亲是一个作家,但我从来对写作都没什么激情,直到在芬兰所经历的。原来,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后来,Huiyin把在芬兰的经历和随笔整理成了一本名叫《北极时间》的书。
April的寻找自我之路则主要体现在探寻自己内心的热爱方面。即便已经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化学竞赛班,她没有简单地顺应理科生、打竞赛等外部标签来定义自己,而是重新审视内心对人文的热爱和希望未来探寻更多可能性的目标,选择了大学出国的路线,来到了国际部。
10年级升11年级的暑假,她申请参加了斯坦福人文学院夏令营。从小热爱阅读,却一直走理科道路的她,想要给自己多一个尝试的机会,试一试人文社科。
“我选的是主题叫evil(邪恶)的课程,是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April说,这也是她第一次选择自己真正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课程,而是宗教、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融合交叉的项目,还读了一堆尼采、卢梭的书籍等等。
“特别有趣!尤其是当很抽象的哲学、宗教等概念,一步步探索变成社会政治领域很切实的问题的时候。”April感到无比兴奋。回想起来,这次人文营是她对于社科领域兴趣的启蒙。
2. “行动的巨人”
尼采说:人生必须不断在行动中超越自身,在行动中成就伟大。
这次“走出去”的经历带给了她们很多改变,当April和Huiyin分别从美国和芬兰回国,她们开始用行动改变自己,也改变身周的人。
“当时,妈妈的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和我们讲述她孩子在美国特殊教育体系的经历,我第一次听到Learning Disability学习障碍的概念。这些孩子在智力上与他人无异,但对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定能力的掌握和使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在美国,这样的孩子也会被送到特殊学校进行教育。”April说。
那么这些学习障碍的孩子,在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她做了一份调研,发现国内认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口比例,远远小于很多国家,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学习障碍。
怎么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April做了一个专门有关学习障碍的公众平台,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
而这只是April的非常小的一个活动。关心性别平权,不仅在学校里做性别研究的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研讨会等,还深入到当地的NGO,做了很多农村妇女、儿童等性教育的工作。
在常人的眼里,April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她却总是认为,“还是不够深入”,“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在前面行动基础上,高二April参与了Pioneer先锋研究项目的“Social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s”(社交媒体与社会运动), 做了一个关于南韩激进女权发展和Digital公共领域的研究,并发表在了Pioneer Journal上。
当听到April因为帮助女性发声而遭遇的不公对待,我忍不住问她:你会觉得愤怒吗?会觉得无力吗?
她给了我一个超乎高中生的成熟答案:比起愤怒,我更希望能找到方法,去真正解决问题吧!
同样选择用行动去实践理念的还有Huiyin。从芬兰完成一年的Gap year回国后,她开始对少数族群感兴趣,关注起在广东的彝族打工者。
“你知道吗,即使在同一个工厂,即使是同样的工种,彝族女工的收入是低一些的。”
“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彝族打工者爱喝酒,爱打架,文化程度低。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但你们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吗?是他们天生选择文化程度低,还是环境让他们如此?”
“他们不仅是彝族工人,不是一个模糊的标签,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只是他们的运气比我们差一点。”
我很难想象,一个都市少女真正混到工人堆里去,去走到一个正在喝酒的工人旁,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了解他们的声音。
她发现了爱写诗歌的彝族工人,就像当时在芬兰的自己,写作对打工者来说,是另一种救赎;
她邀请打工诗人,组织诗歌沙龙,来聆听他们的作品和心声;
她甚至拍了关于彝族工人的记录片,想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个群体。
Huiyin做到了。
这不是唯一一件Huiyin付出行动的事情,
她和环保社的同学们发起了校园里的“环保flag”运动,把环保和“立flag”联系起来。比如让同学立“一个月不吃外卖”的flag,然后让身边的朋友去采访他。“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至少让更多人发现了外卖和环境是有关联的。”
“很多人觉得环保就是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但如果身边的人连环保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又如何去宣传环保呢?”
有一句谚语说:行动是果实,言语是叶子。采访之前,我们曾经好奇为何这两个没有高大上奖项的女孩能收获如此之多名校的青睐,在了解过她们高中三年的成长经历后,答案已不言自明。
总结:
她们为何受到顶尖大学青睐?
不过,具体要说到April和Huiyin是如何被顶尖大学录取的,比起只和两位姑娘聊过一两次天的我来说,她们的升学顾问无疑是更了解的人。
“2018年,当我还是一个迷茫的15岁少年时,是你们看到了我的潜力,帮助我抓住斯坦福人文营的机会,那是我所有梦想的开始。一路走来,你们一直非常尊重我的意见,但也总会在我固执过头的时候及时推一把。”April在给浑朴的感谢信中提到。
“当我写文书快要崩溃的时候,他会打电话过来,把我们做的每一步进行理性分析,确保每一个部分都是准确的,是我和他都满意的。”Huiyin补充说。在她看来,Jack是一个毫不拖延,而且从来不会感到厌烦的人。
那么,在这位顾问Jack的眼里,为什么看似没有顶级竞赛的April和Huiyin依旧能成为顶尖大学收割机呢?Jack和我们总结了4个特质:
1. 热爱阅读
并不是偶尔读一些新闻,不是一年读一本心理学的书,而是真正的基于兴趣的广泛的阅读。比如April从小热爱阅读,而且是中英文通读,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是April放松和休闲的方式。
Huiyin读书的数量也很多,把鲁迅、老舍、萧红、朱自清等代表作品,以及《飘》、《莎士比亚全集》、《德伯家的苔丝》等英语文学经典读了个遍。
2. 影响社区
或许你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力所能及地影响身边人。
我们经常听到美国大学讲“社区”(community)的概念,那什么是社区呢?可以是你所在的学校,也可以是城市,甚至可以从你的家人开始,去做一些为社区带来影响和改变的项目。当然,可以是你个人做的项目,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
比如Huiyin提到的环保社,以及发起“不吃外卖flag”运动,就是很好的影响社区,影响身边人的例子。
3. 了解世界
去更广泛地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了解世界有什么样的问题。比如健康、教育、性别等等,你可以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去深入探索。
能够影响身边的人自然是非常好的。但如果你是带着全球视野去影响社会,甚至未来真的可以影响全球的话,那确实是顶尖大学在寻找的“未来领导者”。比如当Huiyin从芬兰回来,真正了解到作为少数群体的感受时,她再来看国内的彝族打工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去做些什么。
4. 学术实力
无论是和大学教授做一个科研项目,还是暑期夏校,甚至只是一个在线项目,都可以帮助你提升学术实力。April参加了斯坦福人文营和Pioneer Academic 学术研究项目,并且产生了对社会学的兴趣,尤其是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交叉方向。Huiyin参加过爱荷华青年写作营,这对于她在文学、诗歌创作上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April和Huiyin自然是牛娃的典型了。但每一个孩子都很与众不同。比如发起“5日素食”运动,被康奈尔大学早录取的Nora;比如在学校开幕式做Stand-up Comedy,拿到范德堡大学offer的Jerry;还有“还原100年前江南小型宴会菜单”,被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录取的Phil等等。他们积极、乐观,有着超强的行动力,他们被称之为“酷小孩”。
除了常规的文书、申请材料外,还要带着学生一起做活动、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呢?
当我们鼓励学生去做一些真正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儿,当我们看到更优秀的一批中国年轻人,当我们发现他们未来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青年领袖,这让我们的这份微不足道的工作,真正变得有意义。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