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tc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作者:Jo妈


“每个人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敢于反思自己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温暖美好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面对这个残酷又柔软的世界。

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好的家庭会培养出乐观向上、谦逊有礼、自信自强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则会让孩子慢慢变得脾气差、没主见,长大后极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质,将来有着怎样的性格,家庭起了决定性因素。

往往自卑的孩子来自这几种家庭。


1.哭穷的家庭

很多爱哭穷的父母,并不是家里有多穷,而是为了避免让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故意让孩子误以为家里很穷,让孩子的物质欲望无法得到满足。

我们不否认孩子或许会因为父母经常性“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经济上被严格管控,物质上总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他的一生。

知乎上有个提问:家长对孩子哭穷会有什么影响?

有个网友回答:“低到尘埃里,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花钱变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感觉自卑,不配拥有好东西,喜欢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现实跟自己不一样就会变得敏感易怒。”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证明: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2.暴躁的家庭

看过一位国外网友发的一段话:“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

我把她扶了起来,帮她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她跟我一起把这里都收拾干净。

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心没有喊叫。

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揍我。我拒绝让自己变成那样。”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父母总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对孩子非打即骂,其实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打着教育孩子的旗号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暴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么内心缺乏安全感,懦弱胆小,哪怕遇到不公平的欺压也不敢反抗,总是习惯性的忍耐。

要么让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通过的父母的行为,让孩子误以为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不管孩子表面是暴力还是懦弱,孩子内心都是自卑的,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3.打压的家庭

中国的父母普遍都是习惯于批评自己的孩子,哪怕心里很为孩子骄傲,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变成了:“不要骄傲,虚心使人进步。”

但是在孩子犯错时,却从不吝啬说那些刻薄的话:“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父母总是夸孩子聪明,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么聪明的人,所以会一直保持聪明的行为。

如果父母总是恶毒地批评孩子蠢,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真的蠢,表现出笨拙才觉得像自己。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骄傲,所以吝啬与给孩子一点肯定和表扬,打压式教育成了很多中国家庭的常态。

这种教育会养成什么样的孩子呢?

会让孩子变得内向、自卑、不自信,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性格、行为、心理,甚至还会影响一生的幸福。

自信的孩子来自这几种家庭。


1.陪伴的家庭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残忍的现实:“父母的保质期很短,只有10年。过了有效期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

现在越来越多智慧的父母已经意识到: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如果把孩子当成重要的工作,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那些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不会拿着工作忙当借口。

他们尽可能的不错过孩子的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成长,始终陪孩子面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有父母的支持和指导,孩子能迅速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能自由地探索未知、敢于突破,不怕失败。

得到父母充分陪伴的孩子,内心有充足的安全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

他们在一个安全感充足的环境里,被充分而毫无保留地爱过,所以他们很确定自己值得爱,也自信别人是会真的爱自己


2.尊重的家庭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的教育是彼此尊重与平等的教育。

懂得尊重的家庭里,父母不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而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同时也给孩子选择后接受的勇气和能力。

懂得尊重的家庭里,父母不会只是命令,下意识的忽略孩的声音。

而是会倾听孩子的内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学会心灵参与,审视孩子的内心、审视自己的内心。

彼此尊重,彼此成就,就算深陷困境,也要给予他们最温暖的语言,最坚实的拥抱,最灿烂的微笑。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想法被尊重、表达被回应,他们能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管做什么,都始终不会失去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美好的向往。


3.鼓励的家庭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父母的肯定与鼓励,是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在孩子前进时,退后一步,为孩子呐喊、助威、打气。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上前一步给孩子支持、鼓励和帮助。

让孩子知道,你是他们安全感的全部寄托,是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是暴风骤雨时的避风港。

父母为孩子喝彩,孩子也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他的奇迹。

“每个人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敢于反思自己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温暖美好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面对这个残酷又柔软的世界。




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让孩子远离短视频

一到假期,地铁上、商场里,甚至图书馆,都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孩子。过年更是如此,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安安静静各刷各的。 从两三年前短视频开始风靡全球,就已经引起了各国家长的警觉。最新的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就容易越迷上短视频。 人类大脑负责自控的模块需要25岁才发育成熟,青少年极其容易早早被短视频的算法「吃掉」大脑:看短视频和玩老虎机这种赌博行为一致,激活的都是和大脑中成瘾行为相关的部位,导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