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tc

平日里低估自己,是种多不明智的选择

我是布兰戴斯国际商学院的教授。每年秋季,我都会教一门关于踏出舒适区的课程。我会要求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舒适区以外的行为,然后叫他们去练习自己选择的活动。

有些人会选择公开演讲;又有些人则会选择交际、与陌生人闲聊、或者表现得更有自信。学生们必须真正去参加交际活动,或者真正在一群人面前发表演讲。随后,他们还必须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日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讨论。

可以想象,这样的活动可吓坏了大多数人。我的一名来自印度的 MBA 学生选择了尝试与陌生人闲聊。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我在进行闲聊前感到很紧张,很恐慌,心一直扑通扑通地跳,就好像有人叫我去走钢丝似的。”


她不是唯一这么觉得的人。对于我的许多学生来说,面临这些非同小可的状况时踏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仔细想想看,他们这么想也很自然。换作是我们,一旦踏出了舒适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会使我们想要完全避免遇到这种状况。 不过重点来了:我传授这个课程那么多年,发现人们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有韧性。像我们许多人一样,我的学生都会系统性地低估自己面临艰难处境时的韧性。他们害怕表现出自信,害怕当众演讲,害怕交际,不过光凭他们的恐惧,是无法准确地预测自己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时的实际情况。 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人们会以这四种方式,系统性地低估自己的韧性: 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灵活。从小时候到现在,你已经学会了适应不同环境,并适当地调整你的行为。先想想一下你的社交圈子中与你交流的各种人。


跟上司说话时,你会用与同事说话时的同样语气吗?与岳父岳母沟通时,你会把他们当做大学朋友一样说话吗?估计答案是否定的。


我发现,仅仅是提醒人们这一点,就能让他们在面对不熟悉的状况时更有自信。你曾经适应过不同的状况,也调整过自己的行为,因此绝对可以再次做到。 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勇敢。想想看,你在过去所做过的事,有哪些是需要勇气的呢?有些人会说,上大学、第一次独自生活,是需要勇气的。又有些人会说,需要勇气的则是换工作、转行、结婚。

我的一位来自以色列的 MBA 学生害怕在美国进行交际,因为他认为这种活动不仅肤浅,而且会令他尴尬。他提出了自己在军队里的经验,作为他有勇气的证据。他曾经在极端条件下带领一排士兵迎战,因此他意识到,交际其实不比打战那样可怕。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当过兵,但是我们一定有过一些经历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勇气的,因此,当我们下一次面临舒适区以外的状况时,只要回想起这些经历,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勇气。 我们所担心的状况可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糟。恐惧会扰乱我们的思绪。我们担心最坏的事情会发生:我们在公开演讲时担心在台上当众出丑,或者我们向对方传达负面反馈时,担心对方会恨我们一辈子。


最坏情况发生的机会多多少少还是有的,但是现实与想象总是有所出入。人们一旦得到坏消息,就会感到震惊、伤心、愤怒,但是如果带着同情心与敏感意识来传达坏消息,对方就会原谅坏消息的使者。


或许你会因为要在人群面前演讲而感到紧张,但是研究表明,演讲时带有一些紧张情绪,能够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演讲。你当然有可能因为说错话而在台上陷入窘境,但是只要你在事前有所准备,你更有可能顺利过关,或者至少实际情况不会比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们拥有的资源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多。困境往往会让你感到脆弱,甚至是绝望。不过,你不需要独自面对这个状况。你可使用的资源相当多:你可以要求导师、同事、朋友给予指导,请教他们一些步骤,让你在做准备时可以采用。


你甚至可以将活动本身稍微调整一下,让你应付起来更容易。例如,我的一位 MBA 学生在社交场合中闲聊时会感到尴尬,于是她有时候会带着一支自拍杆,为自己制造话题。


这个道具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用来制造话题而已。她用自拍杆拍照后,就能顺便与对方交换联系方式,以便在事后给对方发送照片,有兴趣的话,她还可以在日后联系对方。不过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每个状况都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你还有好些资源可以使用,让你的处境变得好过一些。 当我们面对舒适区以外的状况时,我们也许会觉得软弱无助。但是,我们绝对能够利用自身已经拥有的能力,有信心地应对不熟悉的状况。别低估了自己的灵活性、勇气和能力。勇敢一试,说不定你自己也会惊讶。


——END——


原文标题:You’re More Resilient Than You Give Yourself Credit For

原文链接:https://hbr.org/2017/01/youre-more-resilient-than-you-give-yourself-credit-for

译者:搬那度

来源:译言网(yeeyan.org)

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在译言整合发布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让孩子远离短视频

一到假期,地铁上、商场里,甚至图书馆,都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孩子。过年更是如此,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安安静静各刷各的。 从两三年前短视频开始风靡全球,就已经引起了各国家长的警觉。最新的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就容易越迷上短视频。 人类大脑负责自控的模块需要25岁才发育成熟,青少年极其容易早早被短视频的算法「吃掉」大脑:看短视频和玩老虎机这种赌博行为一致,激活的都是和大脑中成瘾行为相关的部位,导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