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tc

加拿大在培养推动社会的人

“在出国之前,我满脑子是‘好好学习’——每门课都考A+,考出接近满分的GPA和金光闪闪的GRE,得到教授的推荐信,申请牛校的研究生,然后去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总而言之,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刚一进校门,我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被颠覆了。”


一位竭尽全力爬进藤校的中国留学生这样自述。没想到出国读名校,不仅是知识改变命运,也是一场关于观念和视野的较量。究竟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加拿大人偏爱“理想主义者”


这是一个前段时间在某华人论坛上饱受争议的帖子,在是否支持儿子去非洲做义工的问题上,中国家长们的观点却壁垒鲜明地形成对峙,赞同者少有,反对者各有各的理由,有认为不顾家庭有悖伦理、有人认为形式大于意义。


有趣的是,在加拿大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反而紧紧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几乎所有的加拿大的名校都在强调,他们理想的学生,不是只会学习的学霸,不是万众瞩目的人生赢家,也不是“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的”大神,而是“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是加拿大教育界最为重视的教育观念。


加拿大人偏爱“理想主义者”,他们认为,能够不计代价地把自己毕生精力与智慧注入一项事业中,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一定是那些心中对某一领域有着真诚、持久的热情的人。


相反,一个满脑子想进最热门的专业、找最赚钱的工作、买车、买房、移民、追求财务自由的学生是毫无魅力的。这也恰恰是漂洋过海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最受质疑的部分。


在加拿大的文化体系里,教育极其强调个人成就和个人贡献,关心他人、关心社区、关心公益将被置于个人成就之上,成为加拿大大学评价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大家会把做志愿者当成丰富自己生命的经历,和回馈给世界的机会,志愿者文化已然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拒绝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想起,多年前,北京大学的钱理群先生写道:“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学习好、得到一部分人的尊重,只是阶段性的个人成就,如果看过更广阔的世界,就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满足、不会为一点点认可心满意足。


成绩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全部,同样,收入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全部,在不确定的未来,精致的利己主义,无论如何不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让孩子远离短视频

一到假期,地铁上、商场里,甚至图书馆,都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孩子。过年更是如此,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安安静静各刷各的。 从两三年前短视频开始风靡全球,就已经引起了各国家长的警觉。最新的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就容易越迷上短视频。 人类大脑负责自控的模块需要25岁才发育成熟,青少年极其容易早早被短视频的算法「吃掉」大脑:看短视频和玩老虎机这种赌博行为一致,激活的都是和大脑中成瘾行为相关的部位,导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