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寄宿家庭教会我们的
在小留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寄宿家庭Homestay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相较于学校宿舍来说,是一种更为有趣的体验。寄宿家庭在广义上分为有偿和无偿,入住时间通常在刚开学的一到两个星期,居住时长一学期或一年。
有偿寄宿家庭大多数因为想赚“外快”,价格约一个月900到1000加元,按市区有所差异。但请记住,寄宿家庭不是旅馆,该遵守的家庭习惯和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无偿寄宿家庭是由政府机构或学校组织评估考察后甄选的,这类家庭对于异国文化比较感兴趣,希望留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国家和文化,视你为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纯粹当“住客”。(如爱优生美国交换生项目,可有条件享受免费上公立学校及免费住接待家庭)
Mia 16岁时在乔治亚州当了一年交换生,期间,她住进了Homestay志愿者一位叫Shanett的家里。
在Mia到达乔治亚州的时候,他遭遇了一连串令人无语的事,飞机晚点、行李丢失,凌晨时分才到达。Mia说,“当时真的太不好意思了,寄宿家庭的妈妈在机场从傍晚一直等到凌晨,没有任何抱怨。到了之后立刻带我去登记行李信息,第二天也没闲着,陪我去办学校手续,做健康检查,买电话卡和各种生活用品。我之前从来没想过,会多了一个如此照顾我的接待妈妈。”
和很多留学生一样,Mia刚开始的留学生活就是吃饭、上课、看综艺,但这位“美国妈妈”打断了她单调的生活。她提出每天下班回家后,和Mia一起聊天十五分钟。
“美国妈妈”让Mia教她中文,两人在所有家具上贴满了中英文便利贴,Mia说:“其实我知道,她只是变着法子让我多练习英文,才假装想让我教她的。因为她的目的并不是学中文,一年过去了她连’沙发’都不会说,哈哈哈。她经常告诉我,既然你选择来北美留学,你应该投入到英文世界里,如果喜欢看电影、看综艺,可以挑美国的来。她还找了字幕版的《2012》给我看,调侃说末日那天一块上诺亚方舟避难。”
一年的时间并不短,但两人间并未出现矛盾。他们兴趣爱好相仿,一到周末就相约逛街,去街角装修别致的早餐店吃松饼,去汽车影院看电影,如果遇到长假,会制定旅行计划,两人分别去不同的地方找亲友玩,返程时订相同的日子回到机场,一起回家。
Mia说:“Shanett生过一次气,我自己一个在家时听见有人敲门,说做问卷调查的。住家妈妈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她后就挨骂了。她教导我说万一对方是坏人怎么办?以后自己在家,有不认识的人一直敲门可以不理睬。”
Shanett是个很热心肠的人,海地地震时,她带着Mia做志愿者,帮助教堂把捐赠的衣服分装归类,将十几盒披萨分发给其他职工和志愿者。他们一起共度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其实,Shanett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见了留学生寄宿家庭志愿者项目,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她还是愿意去尝试。她的大学专业是Education/Youth Development,与青少年交流是她的热情所在,她希望能够帮助青少年们成长。在Mia离开之后,她在自己的车库里开办了一个小型少女协会,教她们关于健康、自我成长等方面的知识。
当问到她和Mia在一起的回忆时,她说,“All happy and memorable moments. She listened to me, followed the rules, cleaned her room and bathroom after I showed her only once. Her favorite words is ‘ok, but why’, that was too funny. (我们在一起只要开心和难忘的回忆,她听从我、遵守规则,在我说了一次后一直坚持打扫自己的房间和卫生间。她的口头禅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呢?跟她在一起真的是太有趣了。)
Mia回国后,学校来了一批德国交流生,她义不容辞地申请担当为期半个月的寄宿家庭,这才发现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得把学生的房间整理好,准备洗漱用品,三餐安排得当,还要带她到处游玩,丰富她的课余生活。遇到私人的事情要处理,需要想办法安顿好她。后来我想出了一招,我有事就把她送去按摩,她会高兴地不得了。”
Mia说:“照顾这位德国交流生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我就已经了许多让步,需要平衡彼此的时间和空间。当初Shanett照顾了我一年,真不知道她为我牺牲了多少私人时间。现在,我对她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和Mia一起去鼓浪屿旅游的华盛顿大学的德国研究生Awen也有两次寄宿的经历。
Awen的大学录取信上提及,如果本人愿意,可以申请一个星期的寄宿家庭,只需给校方100刀。因此,她初次出国的第一个星期就是在陌生的家庭中渡过的,却没想到彼此成为了知心的良师益友。
“寄宿家庭是一对年轻版的爷爷奶奶,大概六七十岁的样子。我刚到时他们来机场接我,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带着Awen到西雅图的各处景点游玩,还不忘带她到学校办理各种手续,就像爸爸妈妈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忙前忙后。两位老人没有子孙,对他们来说,照看Awen似乎成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当然,他们需要教会这位中国孩子如何融入美国社会,第一步——如何搭公交。这天,Awen要去学校跟朋友碰面,住家父母告诉她什么是transfer ticket。“住家离学校还蛮远的,需要倒一次车,我上车之后特别紧张。”Awen说,回来的路上,她的手机没电了,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突然看见住家爸爸就站在下车的地方等着。“我想他应该等了很长时间,心里肯定很着急,因为手机没电也联系不上我。在这之后,我就适应得很快了,变化迅速。”
Awen的第二个寄宿家庭是在学校组织的寄宿家庭联谊活动中认识的,对方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老人。因为这位奶奶以前也是留学生,所以彼此特别聊得来,他们成了忘年交,开始互称为“朋友”。
巧合的是,两个家庭都是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知道了这个活动,并萌生了愿意一试的想法。在Awen看来,两个家庭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他们都在业余时间里做志愿者,都很热心,乐于奉献社会。虽然年纪较大,但乐于和年轻人交流。”
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是不管在一开始的适应期,还是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他们都在默默支持着Awen。“我遇到工作上的抉择,或实习中的问题,都会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甚至还帮我修改简历。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一年见两三次,出来喝咖啡聊天,每次我都收获良多。”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完全适合的寄宿家庭。Awen有个性格内向的朋友,有心事时拒绝与任何人交流。但他的寄宿家庭氛围活泼,喜欢全家一起看电视、玩游戏,经常在餐桌上聊天。这时,双方就产生了隔阂,一方不懂如何解释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过于热情,演变成像天天强迫交流一样。”
就如Awen所说,“寄宿家庭适合性格开朗,愿意改变的人,这能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他们接纳的不止你一个国际生,所以比较有经验,你只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而不是把寄宿家庭当成酒店。”
有这种近距离接触美国当地家庭的机会,何乐而不为?这一段经历绝对在课本上学不到,如果你有兴趣,以下是一些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1. 认真在申请中提出自己的要求
提出住宿家庭申请时,要诚实地、仔细地填写兴趣爱好,因为这是在匹配家庭过程中很看重的一点,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的家庭。因为加拿大交通不便,所以找离学校近的寄宿家庭也是很重要的。
2. 至少在开学一个月前递交申请
我们来做一个计算,1-2天写申请+10天找配对家庭+10天确认对方资料并签署合同+10天确认费用。万一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匹配家庭不合适,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更换。
3. 出发前至少与寄宿家庭进行一次Skype视频通话
去加拿大之前,一定要先跟寄宿家庭沟通,可以聊聊最近怎么样,喜欢吃什么等等,这样既能感觉出自己适不适合与这个家庭一起住,也能在发现不适合时及时更换。记得将航班号和到达时间告诉对方。
4. 到达寄宿家庭后遇到问题,请及时与负责的机构联系
搬进寄宿家庭之后,如果有任何问题,不要自己忍耐,一定要打电话与学校的国际学生管理办公室联系。如果和寄宿家庭相处得很不顺利,可以要求学校重新安排新的家庭,不会另外收取费用。曾经有留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对方是素食家庭,所以在家只能天天吃沙拉;或者因为对方的睡眠、生活习惯,晚上九点需要断网断电,令自己无法完成作业。如果这些令你无法忍受,就应该及时提出更换寄宿家庭的申请。如果机构考察出现疏漏,真的遇上图谋不轨的坏人,一定要及时报警!
5. 刚搬进去时,应与对方讨论家庭规则
寄宿家庭会把你当成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而每个家的情况都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规则。比如:我需不需要帮忙准备晚餐及收拾碗筷?洗衣机什么时候可以用?是否可以带朋友回家?洗澡的时间限制? 等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