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这里更提倡自己动手制作礼物
中国人在送礼方面通常很大方,本人在国内工作多年,送礼最让我头痛,但来到加拿大,我逐渐开始了解和适应了这里的送礼习俗,原来只要是精心准备的礼物都会受到欢迎,因为当地人更看重礼轻情意重的温暖感。
初来加拿大时,我也曾给老外大包小包地送礼物,直到有一天,人家退回了我送出去的礼品,然后对我说:“你送我这么多东西,我没有可以给你的,所以这个礼物我不能收。”经过反复解释,承诺下不为例之后,老外才最终收下。
朋友的老板生孩子,他便买了一张50加元的礼品卡(合260元人民币),结果老板不敢要,回去查公司制度,后来发现公司制度说,不得接受50加币以上的礼品,这才小心翼翼地收下。
圣诞前夕,我推开房门,看见地上放着一张贺卡,打开一看,是隔着几户人家、从未打过招呼的邻居送来的。贺卡很漂亮,上面就是一句祝福而已;圣诞前夜,隔壁葡萄牙老奶奶敲开我家门,送来了一盒她自己精心烘培的小饼干,装在一个金色的小盒子里,还配上了一条丝带;朋友家8岁的小孩给我画了张贺卡,一个硕大的蛋糕画在贺卡中间,下面写着希望我能够吃上这块大巧克力蛋糕。看了这些礼物,我会心地笑了。我知道,贺卡、小饼干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他们精心准备、制作的,这份礼轻情意重的温暖萦绕着我。
送礼习俗
渐渐地,我也适应了加拿大的送礼习惯。这边有专门的商店售卖制作礼品的各种物件,穿针引线,配上小珠宝就是一个不错的礼品;买件白色衣服,然后用专门的颜料画在衣服上,就是一件属于你的定制服装;这边更提倡个性化,主张动手制作,想做什么都能买到材料。
现在我也开始买贺卡,拿起画笔在贺卡上画画、写字,动手制作、包装小礼品。既省钱,又提高动手能力,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
现在过年过节,我觉得心里没有那么多负担了,我不再也不必为买贵重的礼物,为名目繁多的礼数而烦恼了。
计划消费
在加拿大生活久了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变抠了。在国内花钱大手大脚的我,自己都为自己的抠门感到奇怪。我经常跟老外一样,去超市买东西手里会拿个纸条,上面写好了事先已经看好的报纸上打折的产品,即便打折只有几十分,也会比较着买进,日常用品超过20加币都嫌贵。
其实主要原因是
1.这里物价本身合理,没有那么多水分,比如奢侈品,几十加元就可以买到,谁还会花很多钱去买贵东西?另外,即便便宜的产品,质量也是有保证的。买到的东西基本一个月内还包退换。
2.不如国内好挣钱。老外没有“外快”,都是拿死工资,就算自己做生意,也要向政府报告详细收入。加拿大人年收入超过10万加币的,就算高收入人群了,但是他们要缴纳近一半的税费。
3.入乡随俗。当地人都节俭,我们也要学习和适应一下吧,再说我们从小就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
全世界的人都爱钱,当地人其实更爱钱。他们花的每一块钱都是有计划的,而且计划得非常细致。换句话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理财,银行卖的各种理财项目都要问你未来5年至10年是否有生孩子的打算,是否有买房置业的计划等,银行会提供非常细致的安排,还会提供一份家庭消费表格,让人们按月有计划消费,养成记账的习惯。
旧物处理
每月有一到两次扔大件的日子,就是每个家庭会把闲置物品放在家门口,谁喜欢就可以拿走。有个周末,家里老人看上了路边摆放的4件套花园用座椅加茶几,打电话让我去路边把东西捡回家。东西的确不错,完好无损,说明、零配件专门放在一个口袋里。可是我的车太小了,根本装不走这么多东西。就在我们犹豫之时,物主从屋里出来,不但要把东西送给我们,还要帮我们把东西运回家,实在令人感动。当我不知道如何感谢他的时候,物主说,我不要任何礼物,只希望你enjoy your life。
他们之所以这么热情,人性和素质绝对占据了90%的因素,还有10%是因为这里没有收废品的,扔大件垃圾要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并且还要向政府付费。所以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了自己。政府每周才到家里收一次生活垃圾,两周收一次不可回收的垃圾,这个才是免费的。
另外,平时我们不想穿的衣服,不想要的锅碗瓢盆,或者想淘汰但还没有坏的东西就直接放到二手店门口,作为社会捐赠物品再销售,销售款项大部分捐赠给慈善机构。其实开始我不太习惯去二手店买别人用过的东西,觉得这日子过得也太抠唆了。后来理解了,其实这是资源再利用的一种方式。
即便很多当地人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仍然养成了分享、捐赠的习惯,社会也有完善的慈善捐赠体系来支持这些善念和善行。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最重要的圣诞节,家人之间不再赠送礼品,而是制定详细计划去把买礼品的钱捐赠出去。Food bank食品银行提供一个食品的捐赠平台,所捐物品会送到老人院以及救助所当中。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