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私校学生一定比公校学生更优秀?说说所有优秀学生都具备的三大共同特点!
朋友的女儿考上了私校,考虑到家里有两个孩子,对她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负担两个孩子上私校确实比较吃力, 所以三番两次的跑过来找我,探讨高中四年的私校经历到底能对孩子产生多大正面影响,尤其是像她女儿这样低调,不张扬的华裔孩子,私校究竟能够赋予她什么?
朋友如果能获得一个肯定的答案:私校是炼宝炉,只要进去了,出来保证成为精英。那么,她哪怕砸锅卖铁,都会咬牙让女儿上。
然而,遗憾的是,即便是在私校整体优于公校的平台上,每个孩子的成长和体验却是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发展的顺风顺水,毕业时是老师和家长的骄傲;也有不少孩子,每天也就是例行公事的上学放学,在私校严格监管体系和学生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下,不会出大纰漏,但是四年下来,经历总体乏善可陈。
在我十几年私校教学经历中,所教的学生来自各大私校,我留心观察过,发现无论是来自于哪所私校的孩子,最后发展得好的,都毫无例外的具有如下三点共性:
第一点:独立有主见,有明确职业目标和清晰发展规划
第二点:善于沟通,能够举重若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三点:在不违反规则和诚信的前提下,能以谈判和协商方式,为自己争取权益
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都耳闻目睹过不少牛娃的故事,不妨对照以上三点共性,看看能否在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对上号。
这三点素质,没有哪个学校专门开设课程来教,都是靠的是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和混迹于学校这个小江湖里各人的悟性。
本文仅从温哥华私校一线老师的视角,结合一些具体实例,回答朋友问题的同时,也给关注孩子进了私校之后的成长的家长们做个参考。
1, 实事求是的说,在资源和给学生提供机会这个层面上,私校比公校强太多。是不是每个私校学生都会利用好这些资源,把握住这些机会?
绝对不是!
对于缺乏明确职业目标和清晰发展规划的孩子而言,即便最好的机会和资源送到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说件今年让我挺郁结的事情:
年初的时候,从前的学生现在在多大Rotman商学院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从事管理工作的瑞,非常兴奋的发来邮件,说他们Lab邀请到Tony Lacavera, Ted Livingston, Geordie Rose, Barney Pell这些业界重量级人物,进行为期两天的量子计算和机器学习初创公司的评估会议。 瑞可以在会议期间安排几个学生做这些人的shadow(跟班),零距离接触行业的最新动向,学习高科技创业流程和初创公司评估,如果这些学生能因此跟这些大佬建立起联系,对他们将来学业和事业说不定会起到助力。
当我手舞足蹈无比兴奋的把这个消息跟学生分享时,意外的是,只在少数几个孩子眼睛里看到兴奋光芒,大部分孩子反应是:这跟我没什么关系吧。我将来既不会创业,也不会去搞量子计算或是人工智能。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点失望,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至少想去的孩子都能去,人多了还要纠结让谁去不让谁去。
然而,想不到的是,几个当场说要去的学生,事后纷纷给我发来邮件说,虽然她们非常想去,但是会议的时间跟学校的一项重要学生活动冲突,她们不想缺席学校的活动,所以非常抱歉!
收到这些邮件后,我彻底无语了。。。
这些熊孩子们,可知道自己拒绝掉的是一个多么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吗?
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很多想法不能以我们成人思维来揣摩。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载歌载舞搞笑逗乐,多热闹多有意思啊!相形之下,跟在一个陌生人后面参加两天工作会议,无论那人是谁,都是苦役。
成年人的判断,基于我们的阅历和价值观。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更多是凭借当时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和清晰的规划,或者顺从了父母设定的目标却不是自己内心所渴望的,面对这样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不是选择无视,就是权衡之后认为无足轻重。
私校尤其是顶级私校,通过其强大而且联系紧密的校友网络,有很多一般学校孩子触及不到的资源,但是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即便机会送到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家长们费尽心力将孩子送进私校,但是在每天的学校生活中,家长无从干涉,还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决定着他的体验。面对私校众多资源中,只有对将来有清晰明确规划的孩子,才会对和自己目标一致的机会敏感,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开阔眼界。
2. 西方价值体系强调民主和平等。在工作场合,上下级之间都是直呼其名。而中小学这块儿,可能是所剩不多的保留了以姓相称的工作场所。课堂里,大家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平等相待,激烈辩论。但是在课堂之外,则非常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生跟老师之间相处,距离太近,显得有失尊重。如果对老师一味的唯唯诺诺,又显得太过生疏。有种孩子天生适合跟人打交道,能够举重若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把距离感处理的恰到好处,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特别愉快。
私校里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和机会,绝大部分由老师来管理和分配,除了孩子自身主动性之外,跟孩子在学校的体验关联最大就是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然而这块儿却是很多中国孩子最不擅长的。我经常听到有私校的中国孩子抱怨:某某老师不公平,很多好的机会只给本地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因为我对他们所说的老师和具体情况不了解,在此不做评价。只想通过一个我有发言权的案例,来表明这样的说法幼稚而片面。
在学校体系里,每个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担任至少一项课外活动或体育项目的教练。这种形式,给师生相处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课堂的平台,有很多一对一的互动,师生之间有机会深入了解,尤其大家基于共同兴趣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容易拉近距离。比如说我这些年一直负责机器人设计俱乐部,当我给学生写大学或是奖学金申请推荐信时,那些和我在机器人俱乐部里共事过的孩子,我总能给他们写的具体而给人印象深刻。
安在温哥华另一所私校任教,UBC工程系科班出身,对机器人设计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充满激情,无数个周末都跟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和安认识并合作十几年,我对他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和热情都是非常欣赏和认可。
几年前的一次机器人竞赛预选赛上,遇到安,他看上去非常沮丧的样子。询问之下,才知道他和他带队学生中的一组中国孩子关系紧张,他给出的指导建议,那些孩子不知是出于不认可还是不理解,却又不跟他正面沟通,而是用消极抵触的方式,发展到在实验室里,抱团只有中文交流,全然不顾及他和其他不讲中文的孩子感受。
安说,那些孩子物理基础和设计思路都很好,但设计中存在几个考虑不周的致命缺陷。从指导老师角度而言,学生可以不听从他的建议,只要把他们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他也不会反对。但是这种消极抵触的态度,他不能接受。
我看了看那几个中国孩子,想过去打个招呼,问问情况。快走近的时候,听到他们在用中文在抱怨安的偏见狭隘,种族歧视。不由叹口气,转身走开。
这几个孩子是9年级从国内过来的寄宿生,几年下来语言关基本都已经过了,但是当意见和老师不一致的时候,如何和老师交流沟通,来获取老师的支持,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
转念一想,这些孩子早早离开父母,异国求学,独自面对全然不同的文化,教育体制,再加上语言障碍,所面临的压力和这边土生土长,而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跟老师之间沟通不畅引起的矛盾,简单粗暴归咎于种族歧视,给自己不能成熟冷静的去面对并解决问题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种情况,在温哥华附近的几大私校里华人寄宿孩子中绝不是个例。
试想,站在老师的角度上,遇到机会和资源分配上,他理所当然会优先考虑能够良好沟通,愉快相处的孩子。而那些没有得到机会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结果,愈发肯定自己最初“种族歧视”的主观臆断,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学校和老师的相处,和将来走入工作岗位和上司的相处是很类似的。如何跟老师沟通,尤其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样争取到老师的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这点上,印度孩子比中国孩子强很多。我自己移民背景,对华裔孩子天生有种亲近感。然而教学实践中, 跟我关系处的好的亚裔学生里,居然是印度孩子居多。难怪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很多高管职位都被印度裔把持,而这些潜质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初现端倪。
3. 温哥华周边的寄宿私校,中国,墨西哥,还有德国是生源主要来源地。一位做了7年宿舍监管老师私下跟我说,德国孩子认真勤奋,做事规规矩矩。而中国孩子聪明勤奋,数理突出,表面上循规蹈矩,但私底下却会通过耍小聪明来逃避规则。
温哥华某寄宿学校,规定工作日学生起床后到Cafeteria吃早饭,并且要在门口的签到本上签到。
有些中国孩子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又不想因为没有签到受到处罚。于是请别的孩子代签到。一开始,偶尔为之,宿舍管理老师一般不会一一点名,也就瞒过去了。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墨西哥孩子们注意到中国孩子代签到的猫腻,也开始仿效。
不久宿舍管理老师发现不对劲,每天早上到Cafeteria吃饭的人眼瞅着越来越少,而门口的签到本却满满当当,一个不少。很快,老师就查出来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对这群中国孩子的印象大打折扣。
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靠的是学生对规则自觉的执行,老师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如果学生试图通过耍小聪明来逃避规则,一旦被揭穿,损失的是诚信。而诚信是一个孩子的无形资产,一旦老师对孩子的诚信表示怀疑,那么势必会影响对这个孩子其他方面的评断。所以在学校,诚信是不能触的底线。
其实如果孩子有正当理由,比如连夜赶作业而导致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完全可以用事先知会老师的方式,老师一般都会批准。当然这只能偶尔为之,如果经常性的如此,那就是孩子自身学习生活习惯的问题了。
私校虽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比公校严格,但是在帮助学生成长,协助其发挥最大其潜力方面是不遗余力。以此为原则,一些看似不可商量的事情,只要据理力争,都有商量的余地。
比如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的一个重要Assignment,得分偏低。我和任课老师沟通过程中,发现原因是因为她对理论部分的阐述不够,而在老师事先给出的Rubric中,并没有把对理论部分所需占的比重界定清楚,孩子费了很大力气做,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期。在跟老师把情况讲明之后,老师同意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回去重新修改过后,再做评定。
高中阶段的成绩直接影响大学升学,所以学生对分数都很重视,但偶尔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Assignment没有达到要求,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跟老师协商,争取弥补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如此。业绩的考核是硬指标,偶尔出现业绩不佳的状况,不应该听之任之,而是跟主管主动沟通,说明情况,同时寻求补救机会,是项很重要的职场技能。
我对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的最终回复是,与其现在纠结于女儿上不上私校,还不如根据孩子兴趣帮助她确定发展目标,激发其内驱力;在家庭环境中,做出有效沟通的榜样,鼓励孩子跟老师愉快相处,尤其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据理力争,获得老师的支持。最后在遵守规则和诚信的基础上,能够在灰度区域中通过协商和谈判,为自己争取权益。具备了这三项素质,那么上不上私校,上什么私校,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