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留学生开学怎么适应?
新入学之际,面对全新的异国文化环境和高大上的校园,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和世界各地的同学,总是充满了新鲜感,刚入学很多小伙伴们会感到迷茫,留学生活怎样过才不虚度青春?下面来看看牛津哈佛的学霸都是怎么学的吧。
学习习惯1:不逃课
当我真正逼自己去上课以后,我对课堂的印象完全改观。
在出勤这件事上,我是一个“走极端”的人。大学前两年,年少轻狂,慵懒颓废,没记错的话,几百次lecture(类似国内人数较多的公共“大课”)我只去过4次。但从第三年开始,哪怕是不感兴趣的lecture,我几乎都没缺过课。当我真正逼自己去上课以后,我对课堂的印象完全改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堂其实很有趣。
不排除无聊的课堂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在我听过的大量lecture中,我遇到了很多知识渊博、富有激情的教授,他们是真的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的一字一句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
第二:课堂学习比自学更高效。
听教授讲一个小时远远比自学一个小时的效率更高。很多东西我是在课堂上就弄明白了,回去以后只需要复习笔记就可以了。如果自学,相同的内容我则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才能弄懂。
学习习惯2:拒绝被动,做学习的主人
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应该学会寻求帮助,“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善于从其他聪明人那里学习一切”。
在牛津的第一年,我在tutorial(英国大学里的一对多助教辅导课)上几乎不发言。因为没有主动参与讨论,我走了很多弯路:很多知识点理解错误,很多观点也不成熟,把简单的内容想得太复杂,水平一度停滞不前。
第二年的某一天,我突然不再胆怯,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开始与老师同学们互动。我仔细听取他人的分享,积极思考,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也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在tutorial上,我通常会做大量笔记,下课后进行整理复习。在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会向他们介绍我在自己专业领域学到的一些新东西,通过向他人的讲解,我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也更深刻。
注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问!大多数情况下,你不懂的别人其实也不懂,他们并不会嘲笑你,反而会感激你提了他们想问的问题。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应该学会寻求帮助,“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善于从其他聪明人那里学习一切”。
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从一个在deadline和挂科的边缘徘徊的学渣变成了一个论文拿A的学霸。
几点建议:
• 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 多和同学交流,向同学请教
• 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要善于利用人脉
尽量找一个 mentor(导师),我最后一年是找了一位Phd学生做我的导师,利用每周和他喝一次咖啡的时间,从对话中学到了很多,这也是我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一部分之一。
学习习惯3:学习地点不将就
固定一个专属自己的“完美学习环境”,必须是一个能让你立即进入学习状态的地方。
固定一个专属自己的“完美学习环境”,地点因人而异,但不管在哪,它必须是一个能让你立即进入学习状态的地方。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牛津大学的英语学院大楼,我的lecture基本都是在这里上的。这个学院的图书馆也非常安静,很多Phd学生在这里学习,气氛严肃,鸦雀无声。这里的学习氛围近乎完美,所以除了上课时间我基本都在这里学习,也完成了我的6000字论文《康拉德和跨掉的一代》。
学习习惯4: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学习并不在于你学了多久,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这永远是首位。
Input is crap. Retention is king. (输入本无用,留下的才是王道)记住这句话,它将对你的学习生涯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里很多人都是临时抱佛脚,考前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学习方法考后即忘,绝不可取。首先,学习并不在于你学了多久,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这永远是首位。另外,如果你只是机械性地把知识搬进脑子暂存,很快就会忘记。最后,如果你只是记住了理论而无法应用,并不能算学会了。
正确的方法是:先消化,再学习新的内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正在背1000个最常用的日语核心词,你很努力,数小时不停地背。然后你去了东京,发现除了“こんにちは”什么也记不得。时间都去哪儿了?之前的努力为什么会打水漂?
如果你换一个思路,先立一个背250词的flag,学20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然后再来20分钟,以此循环,背完以后就可以做别的事了,睡前花5分钟回顾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第二天早上醒来再花5分钟回忆一下昨天的内容,白天再花20分钟复习。在一周中,每天都这样循环重复。最后你再去东京,就可以做自我介绍、问路、点咖啡、交朋友,因为你已经熟练掌握了这250个单词。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人类记忆曲线中的“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你最先看到的和最近看到的是你印象最深的,而中间部分最容易被遗忘。
为了提高记忆力并记住更多的东西,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记忆的首要性和近效性。例如,将大块的知识体系拆分成小块的知识点,把学习时间分成不同时段的模块,学习了新的内容以后确保有一个复习时间,而不是连续几个小时学习新的内容。
如果你现在正背书背到崩溃……年轻人,做出改变吧!尝试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在即将于年底从哈佛毕业前,我想作为一个在这所学校生活了两年多的学生,无保留分享自己的一日作息。应该说,我不算“异类”,我的日程,也因此能反映出不少哈佛同学的lifestyle。
知乎高赞的学习方法
1,费曼学习法
第一步:获取知识(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学习的材料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潜意识的形式再次复述你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步:这一步是一个可循环过程:不满意——纠错反馈;满意——尝试运用更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再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以运用。
第五步:反思。反思你在思考的时候在哪里卡了壳,着重这个地方,再次理解。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第六步:检验,通过不断的进行实践检验才能巩固你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
2,思维导图学习法
重点要素是:中心点、分支线、关键词以及个性标。
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大脑,并对储藏的信息进行提炼和重组。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每天接收着庞大的信息量,这样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学半功倍的一种方法。
3, SQ3R阅读法
SQ3R这个阅读技巧的名字由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分别是“Survey! ( 浏览 )”、“Question! ( 提问 )”、“Read! ( 阅读 )”、“Recite! ( 复述 )”、“Review! ( 复习 )”。
4,西蒙学习法
“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西蒙教授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1分钟到1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记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1分钟能记忆1“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