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它有很多样子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围绕着教育话题,导演周轶君将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日本
日本莲花幼儿园的一天,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过去六十年,这间幼儿园让孩子们四季赤裸上身,锻炼身体。虽然这一传统迫于舆论压力被中止,但传统背后体现的教育意义依然留存下来。
剑道课上,老师传授腹式呼吸的方法。
孩子们从单纯依靠喉咙大喊,到掌握将力气集中在丹田,然后在整齐划一的呐喊声中,感受到融入群体的力量,增强同伴意识。
这里提到的“意识”追根究底,还是日本的集体主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讲究纪律的民族。最为突出的是集体性,巨大的凝聚力,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而这部纪录片中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把这样的纪律意识从小植入每个日本人的意识深处的。
藤幼儿园就将这一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们的日常。
地板上,制作了有鞋子模样的图案,提醒孩子们脱鞋后要摆正。
洗手池,取消了接水槽,让孩子们自觉意识到顺手关好水龙头的重要性。
教室的门,设计成依靠小孩的力量无法自动闭合的模样,以此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做到彻底,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此外,学校会教孩子分享与自我保护。孩子在学校吃饭前,先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会偷偷去拿孩子的食物,或者装可怜索取食物,孩子们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这是老师们在用“抢”的方式,来教孩子学会说“不”。
老师们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也很重要。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结束后,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例如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在不停地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从教育观未来,想必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给世界的代名词就是做事严谨,追求完美了。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带给日本人守规矩、做事严谨、追求完美、不随意给人添麻烦,但是集体主义的教育虽然能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副作用也日益显著:
●日本的家长们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会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
●日本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职业——感泪疗法师,教人们怎么哭出来,因为日本人普遍太过压抑;
●日本专家说: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
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日本学校开始反思、改变,开始尊重、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让步于集体。
芬兰
日本的教育理念,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特殊的地方,一开始就放出差异最大的。
纪录片的第二集讲的便是芬兰的教育模式,和第一集的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芬兰不愧是在全球幸福国家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国家,看了这集纪录片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芬兰的孩子太幸福了!!
首先不用择校,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其次孩子在这里上学极其自由,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打扮。你会看到头发染成绿色或者粉色的老师,也会看到穿着女巫装的学生。
阅读课上,学生可以任意姿势看书,可以抱着熊,可以趴在地上,甚至可以倒立在桌子上,重点是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可以翻跟斗和跳舞。
三、四年级的学生没有任何考试,学校故意避免任何形式竞争。教师之间没有等级、不存在职称,工作到一定的时间,会进行加薪,所有人都一样,因为芬兰提倡的是,为了你的生活去学习。
除了自由,这里还有平等和包容。周轶君问一个9岁的芬兰男孩:你觉得什么是成功?他回答:“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绘画时,周轶君也参与其中,并说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拉妮老师却告诉周轶君,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竞争,我们不做任何评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听完这话后,在中东当过战地记者的周轶君忍不住哭起来,她说:“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难怪看了这集后,很多网友评论:“这是什么神仙国度啊”!不过这样的教育模式难道就没有缺点吗?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
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学校的校长也在质疑,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看电视玩游戏,失去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经历过芬兰苦日子的他,其实希望有更多竞争。因为正是过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印度
印度,中国的相邻国家,人口比中国还多,近三十年的经济迅速增长,让整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更大,阶层固化尤为严重。
在这里,中产精英富爸爸可以把儿子送去最顶级最高档的私立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给你最好的教育而不是房产”。但这位富爸爸也有焦虑,他偶尔会担心多样化、无压力的环境会分去孩子对知识学习的动力。
当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无所谓的时候,他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孩子:在印度,考上大学永远是最重要的。他很期待孩子未来成为他期待的样子。
在这一点上,简直如同中国诸多中产们的翻版。在发展中国家,僧多肉少、弱肉强食的现状之下,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驾驭人生的重要标志依旧是他的事业、地位、金钱和名望。
“云中学校”
与大部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多接触电子设备和互联网不同,在印度的云中学校,每天下午会接通世界某个角落的志愿者让孩子直接同外面的世界通话。
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让孩子自我探索,自主激发学习。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调皮捣蛋,会看动画片,也会学习使用电脑。一年以后,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自行搜索网络,会输入问题,但看不懂英文。之后,魔法一样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学习如何读英文,不是单独的学,而是一个小组进行学习。
逐渐地,他们用视频网站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会见到一个人,在屏幕前解释事情,这个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云中学校的教学法被称为 SOLE(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
周轶君对印度教育的评论是:
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和落后之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这成就了印度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希望。
英国
在最新的一期中介绍了来自英国的精英教育,其中私立学校就是英国响亮的名片。
他们注重体育,注重包容艺术,让每个人都拥有自信。
在文学课上他们上课的内容是一首诗歌,老师让学生说出他对这首诗歌的想法。
周轶君问老师“你是否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全文?”
课堂上的学生表示,如果我决定要学习一首诗歌,我觉得就是因为你喜欢诗歌,不一定要把他记在大脑里。
他们还要求男生每天培养读报纸的习惯,组成讨论小组为除了金钱以外的“慈善”做贡献。
大部分的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英国接受的精英教育,就是绅士文化、衣着打扮、礼仪以及一口纯正的英式口音。
英国教育研究者则认为,精英教育是一股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这些人有能力,也有意向去改变社会。这其中必须有知识、见识和意向。
令我惊讶的是,里面很多教育学者和贵族都表示曾经的自己并没有接受到如今这般好的教育。可他们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推动着教育,让他往好的方面前进。
一个贵族的养成,不是简简单单的金钱铸就,它所倡导的正直、勇敢、担当、从容、谦卑,其实恰恰就是我们去评价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的标准。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着急不得,也没有捷径。
周轶君对英国教育的评价是:
英国教育哲学整体上追求卓越,相信社会进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个最好的”,不同于北欧等国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让一个掉队”。即便如此,英国精英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课程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结尾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未来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关于成长和教育,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很赞同周轶君的一句话:
“我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去感受,就是改变的开始。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