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孩子从小学习区分 Needs & Wants
国外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就会开始做一种练习,就是区分 Needs and Wants:给小孩一样东西,让他们区分,这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这是小朋友 “经济学或商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
什么是 Needs,什么是 Wants?
看些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如食物、水和空气、住所、衣服 ...We all need things. We need food, water, and air. We need a home and clothing, too.
世界上也有不少东西,是我们想要的,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快乐,好玩 ...We all want things. We want things that make us happy. We want things that are fun.
比如,女孩Erin需要喝水,她想要喝甜甜酸酸的柠檬水Erin needs water to drink. She wants a glass of lemonade.
男孩Jacob需要吃饭,晚上想要吃意大利面Jacob needs food to eat. He wants pasta for dinner.
Erin需要一件冬天的保暖服,想要一件红色的长外套Erin needs a warm coat for the winter. She wants a long red coat.
Jacob需要使用一样交通工具去学校,他想要一辆新自行车Jacob needs a way to get to school. He wants a new bike.
在国外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会让孩子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里,人的需求是第一要研究的问题,而小朋友最先接触的经济学概念就是Needs and Wants
老师告诉孩子,空气、水、食物和住所,属于人的基本需求(Needs), 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生存;而玩具、糖果、宠物、手机等,是我们希望有的东西(Wants),但没有它们,我们还是能活下去。
老师进而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做一些练习,这是一年级的一张小练习纸,让孩子们区分哪些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哪些是想要的东西。
并且让说说需要或想要一样东西的理由 ...
还有考试!
老师还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帮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有的游戏很有意思 ...
比如,假设孩子们要乘坐飞机参加一次远途旅行,带了“行李”过“安检”。“安检人员” 告诉孩子:你只能带五件行李上飞机,必须把多余的东西拿出行李箱。
孩子们会很苦恼,每样东西我都想要,到底可以放弃什么,留下什么呢?
这时候,老师就会跟孩子们分析:你为什么带这些行李,哪些东西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 最终,孩子们经过思考和筛选,每个人留下了五件他们觉得自己最最需要的东西。
这些练习、测试、游戏虽然幼稚简单,但孩子终于会明白当他想要什么的时候,需要区分这是自己的基本需求(need),还是自己的一种欲望(want)。
此外,老师还会建议家长们通过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当你把超市购物架上的货品一件件搬到推车里的时候,顺便问问孩子:这是一个 need,还是一个want?为什么?也跟孩子说说你为什么花钱买这些东西,让他开始对钱,对家庭预算有些概念 ...
一家人甚至可以坐在一起做个家庭预算,看看哪些是我们这家人的 needs,哪些是 wants
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老师会引导孩子做更深的思辨,探索 Needs 和 Wants 的更多内涵。
Needs 和 Wants,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 ...
对孩子们来说,要清楚确定一样东西究竟是 need,还是 want,并不容易。比如,这个小朋友有一盒蜡笔,他觉得既是自己的need(这种类型的蜡笔还没有),也是他的want(其实已经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画笔了)。
他用两个呼啦圈,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分成了三份:1、非常需要的2、比较需要的3、想要而非必要的练习本、小蜡笔,这些,在交集里,看来属于第二类 ...
孩子们还会进而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外部因素会影响我们去判断这是我的 Needs 还是我的 Wants。比如广告经常把 wants 渲染成 needs 用来诱惑人们去购买自己其实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比如同辈的攀比压力(peer pressure)也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东西自己必须要有,而仔细想想其实并不需要。
当然,一个人的need,可能是另一个人的want,比如爸爸妈妈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手机,这是他们的need,但对小朋友来说,手机很可能就是一个want
看,Needs 和 Wants 的世界就是那么复杂!
从“我想要什么”,到思考 “这样东西对我有什么意义”
区分 needs 和 wants 有时候会很复杂,所以国外的教育学家建议,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要把焦点放在“我想要什么”上面,而应该多讨论“这样东西对我有什么意义”问问孩子:“这样东西对你有什么帮助?如果没有这样东西会怎么样?”
帮孩子练习从“想要”的东西中找出“需要”的东西,梳理自己的欲望,确定自己的真正需求。
世界上有那么多让人喜欢和充满向往的东西,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都要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真的需要么?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want?Do you really need those things?
不局限于个人的需要,放宽视野看世界 ...
世界上所有的人,尽管在年龄、种族、居住地区、文化习俗、社会经济地位上有很大差异,但基本的生存需求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必须要有食物、水、衣物、住所,还有一些必要的自然条件。
老师会引导学生探讨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有基本生存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人吗?在美国有吗?在你的社区呢?在你的学校呢?
孩子们会认识到,全世界有近四十亿人口每年有一个月会遇到严重缺水情况,也会知道,全球大概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一半是18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从而开始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能做什么去改变这种情况?
有的老师还会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基本生存需求都没有被满足,而有些人则花费大量资源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是否合理?
甚至让孩子们思考更高层面的人类发展问题:地球上的森林、水、土地、矿产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来自这些资源,当人的欲望(wants)没有止境的时候,人类的生存,会不会因为资源枯竭、环境失衡而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的确能引导孩子,从对自我需求的关注,扩展到对社区、国家,甚至世界的认知;谁能知道,有多少思考就此开始,多少梦想,就此起步 ...
所以,这个儿童节,带小朋友在商场购物,当他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同意或者拒绝他,而是问他这个问题:
这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为什么?如果你满意他的回答,下面就是引导他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取舍。相信懂了这些道理的孩子,自然会做出合适的决定,不会哭,不会闹,一切自觉自愿。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鼓励大家只考虑孩子的 Needs 而忽略孩子的 Wants;这里原则大致有两条:1、如果 needs 和 wants 只能满足一项的情况下,让孩子懂得,应该优先满足 needs2、如果有条件,而且 Wants 合情合理,满足孩子的这些要求,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赏心乐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