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名校教育的意义何在?
哥大校长Lee Bollinger在欢迎2018届哥大新生的致辞上曾说:“在这里,一切都是为寻求智慧而努力,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地球,关于宇宙。哥大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我们所做的就是与世界共探真知,共寻真理。” 在这里,我们就像是站在人类智慧的星海里,伸手可以去摘那灿烂的真理和智慧的结晶,低头可以侃谈理想未来,动手改变现有人类社会的问题。
也有人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你怎么让他去胸怀天下呢,你怎么让他为社会为国家改变而奋斗呢?给一个人树立过于高远的理想,岂不知更多时候只是让人好高骛远,没有实际的奋斗,最终只成了理想的炮灰呢?
在这里,我们也想听听作为哥大学子的真实经历和看法。
(1)想想当初我们申请学校时在文书中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哥大的期待是什么?现在,你是否实现了那些理想,你对哥大的期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你认为的名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为理想?为镀金?为自我成长?为社会国家?你在哥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3)对我们个体而言,你认为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近二十年的教育,我们最应该学到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怎样帮助我们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呢?
01 邵思睿 - 现外媒财经记者 / 哥大新闻学院
在新闻学院的一年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报道能力,不是视频剪辑技巧,也不是用照片捕捉瞬间的稳和准,而是看过了很多黑暗之后仍然深爱这世界的能力。
ISIS事件发生后,我报道班级的一名英国女生便在感恩节和圣诞节奔赴希腊拍摄难民,她的专长是摄影摄像,以暗色系为主。在和她一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她的作品感受到图片背后的力量,是那么地润物细无声。我报道班级的另一位同学来自中东,在来哥大新闻之前是战地记者,我问他:“你之后还要回去吗?”他说:“是的。”我接着问:“你不害怕吗?”他说:“必须要有人去报道冲突。”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在叙利亚发生骚乱后,院里还有同学立马起身去了叙利亚做报道。
而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才是真正的记者精神。
毕业前的周六下午在学校看了video storytelling class graduation screening。十部短片,每一部都包含着满满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的热切关注,人文主义情怀带入冰冷的视频素材和枯燥乏味的文字之中大抵是哥大新闻在职业道路上教会我的诸多事情之一。
02 Qingshi Wang - Sociology / Master
我认为每个人都抱以不同规划去追求、或选择接受名校教育,但不可否认名校教育对于多数人的首要意义是镀金。在此暂不重复大段论述,仅通俗地一讲:拥有名校学历不能保证一个人在劳动力竞争中飞得最高,但能保证他不摔得最惨。在这种鲜有人戳破的社会共识影响下,每个不盲目自信的非纯粹学术爱好者都自然地倾向于接受名校教育,因为它在人们眼里是一种对未来生活质量的保障。如果能顺利毕业,那我来哥大一遭的最大收获也莫过于以后简历上多个加分项,所以还是十分感激在这里念书的机会,虽然很累,虽然发际线正像退潮一样收缩。
关于教育对我们的人生意义来说,我们最应该学到如何让自己相对比较快乐地度过一生,毕竟每个人快乐的途径与方式各不相同,而这答案只能每个人自己摸索,是教不来的。
不过这不代表学校是多余机制;来自学校的教育为我们提供汲取知识的机会与成长必经的磨砺,同时在校期间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社会模拟器”同样重要——只有打着教育名义的场所能容忍少年与青年们去为“活着”这件事反复试错,而在我狭隘的个人世界观里,大胆试错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
03 Lun li - IEOR
其实对于像我这种很晚才决定要出国,之前一直跟着国内传统教育体制走的人,在真正出去之前对“名校读书”,“精英教育”等等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大部分的了解是来自于一些网上流传的早期出国党们写的文稿,又或者是一些国外学校自己发出来的推送,现在看来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商业性或者个人色彩。当年在写申请文书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动力就是对美国名校教育的憧憬和多元文化的向往,想象着自己可以和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环坐在草坪上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我对美国大学的第一印象)。由于高中接触的学科范围有限,我很长一段时间坚信自己是一个完全的理科生,所以申请大学的时候大部分也申请的是物理专业,希望能在这个方向上一直走下去,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
在到纽约之前,我喜欢把社会上很多复杂的问题简化来想,就比如在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真正想花时间去钻研的一个领域这个话题上,我考虑的无非是两个问题:1,我到底是一个内向还是外向的人,是喜欢与人接触还是喜欢和机器或数字打交道。2,究竟是兴趣主导优势还是优势主导兴趣,换句话说,究竟应该随着自己的兴趣走,还是应该选择一个自己很擅长的领域扎进去,再慢慢培养兴趣。到后来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根本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太过于简化而导致没有固定答案的,环境因素实在太过复杂。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哥大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人”,无论是教授的专业水平和周围同学的思想深度,思维能力,都对我影响颇深。
首先,来到纽约之后,那种原本让我感觉很“不安”的社交氛围给了我更多与人接触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后所带来的满足感,并使我逐渐摆脱了之前一直给自己贴的,不愿与人交流的标签。其次,当接触到那些对学术研究真正有热情的人之后,我发现他们是真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想法,并能以此感染身边的人。到那以后,我意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怎么样的兴趣是得以持久的。总结来说的话,在哥大读书的这几年,虽然每天都面临着种种压力,但是目前来看它给我带来的成长和对我个人的塑造是巨大的。
04 潘喆 - Art History / Master
我本科上的是一个文理学院, 学校并不大, 被人问在哪里上学时永远后面要加一句『是个在纽约旁边文理学院』。来常青藤的感觉就是我再也不用加一句介绍了,但是对一个学艺术的研究生来说,常青藤可能也就是一个名字了。它不是一个让我再重新上一遍本科的地方,更不是一个让我重新塑造自己的地方。
来这里上研究生要把利弊关系想的清楚,的确,我需要它的名字,需要它能提供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学费有多少是为了这个名字而交的。来这里上研究生和上本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个人对于这个学校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归属感,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参加任何的学生活动。因为我知道我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到所谓的常青藤精英团体,那也不是我来这个学校的初衷。毕竟感觉本科生的生活和研究生的生活是泾渭分明的,到最后我还是从这里拿走一个文凭,这个文凭比我本科的更『有名』,但是我也为它付出了更多的经济投入,所以对我来说,来一个常青藤上研究生,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交易罢了。
05 YanLing Wang - Teachers College Education Policy
我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观点比较不新颖。不过,我并不惊讶哥大的同学会因为毕业后买不起北三环的房而质疑上哥大的意义,因为这种质疑,在国内就听得太多了。不过,我想,读哥大(或哈佛耶鲁等)的美国学生,应该不会把以后能不能在白宫附近买房作为目标,甚至也不会把它作为是否值得付高额学费上名校的参考因素。看来,我国果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国情特殊。
我一直以为,人不一定要有多宏大的理想或多高远的目标,但是一定要有高于物质层面的追求。我并非贬低或否定物质追求,只是,作为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我还没有发现一个真正能干、肯干的名校毕业生(甚至普通人)是生活困难或穷困潦倒的,他们凭着自己十年八年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干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该有的也都有了。——人生除了在北三环买房,还有很多有意义的目标,不是吗?如果我们的价值追求能更多元化一些,北三环买房何以成为一个命题?
在我看来,哥大的精英们(至少在国人看来,尤其是同龄人看来,能在哥大就读,必精英无疑),读名校的意义,意义恐怕还是在于获得更好的教育,使我们以后的人生能更有意义,首先能在各自的领域做得更出色,在此基础上,文科的同学若能多关注国内社会发展不平衡、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等困局,理工科的同学们能更多关注国内尖端科技成果数量不足,顶尖创造发明不够,科技影响力不高等问题,假若还能够以此为目标,切实做一些事,恐怕就是最大的意义。但愿读名校的我们,不会成为过于物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