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加拿大院校申请八不要
1.对学校理解偏窄
学校规模是同学们最容易误解的一个问题,有人一定要进大学,有人则偏爱规模不大的学院。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不是说学校大就师生比例大,学校小就一定师生比例小,大学也会经常开一些小型seminar,一些很小的学院也常常会要求学生上一些大课。
国内同学对加拿大院校的认知多数从网上查询的来,可能比较片面,信息不全或过期。尤其DIY申请的学生,每个院校的申请条件经常在更新,如果学生看到的是过期的资讯,将大大影响自己在学习中所做的准备。建议大家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听听专业人士的介绍,使自己有一个最新的正确认知。
2.只关注排名
QS、THE、Macleans、US.News、ARWU等各大世界排名每年都出,但因为参考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每个排名的次序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要只看某一个排名,就非要申请这个学校;或者明明知道某个学校更适合自己,却偏偏不选。
各种院校排名可以作为选校的参考,但不能作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名校光环可能让你在工作市场中更占优势,但这只是择校因素之一。能不能在特定领域有所发展,还是要看所学专业,不能因为排名没有对手高就放弃一个专业合适的学校。
3.文书不真实没意义
招生负责人一般一晚上要读至少50份essay,一眼就能看穿那些被家长或顾问过分包装的申请文书。文书内容应该回答所问问题,并且突出自己的亮点,说明学校为什么要收你。写作内容最好远离“3-D’s”原则(deat、disease and divorce),可能grandma的过世让你很难过,但是打感情牌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同样,可能你觉得去拉美的伯利兹帮忙建公共厕所好像很有个性,但是招生官或许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经历了,他们可能会想为啥这些公厕没有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去。所以,做了什么就写什么,挑对申请有用的重点,才能避免雷同且事半功倍。
4.推荐信来源混乱
可能很多认为靠关系很有用,觉得这个学生越有“背景”录取可能性就越大。于是找各种甚至不相干的政府官员、公司CEO、大学董事会成员给孩子写推荐信。其实除非该学生真的为他们工作过,否则很容易被看穿。
大学真正想要的是导师的推荐信,能看出这个学生的兴趣、强项和成长。加拿大大学录取学生的时候就像在摆拼盘:一些学术精英、一些运动健将、一些音乐家、舞蹈家等等。大学想要的是在某些方面很投入并且表现超过别人的学生。
5.忽视面试环节
由于加拿大大学申请人数太多,很多大学都不要求亲自面试,所以如果有面试的话,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面试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能来个大反转,学生一定要好好准备,确保清楚介绍了自己与所申请学校专业的目的。
6.不在意其他个人细节
很多学校会在诸如Facebook上加申请者为好友,或者查看申请者发布的内容。所以学生应该注意,不要发乱七八糟的东西,且最好能展现出你跟专业相关的个人兴趣爱好。
招生负责人还会在意一些小细节,比如e-mail地址。曾经有很多学生因为邮件地址不妥被招生官拒收,比如“hotchickatthemall @hotmail”这种。
7.不注意奖学金申请截止时间
一定要提前做好了解,不要错过任何一个deadline!一定要申奖学金!大学里有很多拿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机会,除非大学的录取标准是“need blind”,那么同等条件下,申请奖学金的跟不申请奖学金的同学,后者录取机会更大。不过大学的录取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联是公开的,会在网站上公布有关政策。
8.没有持续跟进申请情况
提交材料就没事了?收到offer就没事了?NONONO......申请时一定要及时跟进,看看学校方面有什么要求,申请到哪一步,最新进展是什么,什么时候补材料,什么时候交押金,什么时候订宿舍等等。这些都要持续跟进,电子邮箱要经常查看,不要错过学校发来的任何信息,知己知彼最终才能胜利。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