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加拿大本地高中生转学的问题
到底该不该公校转私校?在这给加拿大高中生和家长们一点建议
距离九月新学期开学还有差不多4个月的时间,咨询从公立高中转到私立高中的学生和家长也慢慢多起来。所有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纳成两点:第一,要不要转?第二,往哪里转?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要不要转的问题
加拿大公立高中集中了加拿大中学教育资源的精华,有大量的政府拨款,所以,公校学生规模大,以本地学生为主,语言环境好。既然公校有这么多优势,那为什么还要考虑转学到私校呢?因为,再好的公校教育也不能满足所有留学生的需求。
首先,是加拿大公校的办学宗旨。加拿大公校教育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的责任远大于把一个学生送进大学。比如多伦多教育局(TDSB)的办学宗旨是这样式儿的:
“to enable allstudents to reach high levels of achievement and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skills, and values they need to become responsible members of a democraticsociety (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成绩,获得成为一个民主社会有责任感的成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比如说BC省的MEI学校,有一次学校去中国做宣讲,宣讲老师第一句话就说:“如果只是升大学而来我们学校的学生,请回吧!”(备注:其实MEI是个升学率很高,排名也很好的学校,但是人家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
看见了吧,我们国内中学心心念念的升学率,压根就没在人家的追求里。有多少学生升入大学、升入名校,顶多算是值得骄傲的副产品,而绝不是唯一目标。所以本地学生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进大学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进入大专(College),学一个技能型专业,等到想要进本科学习了,再申请大学(其实很多本地孩子也是为了剩学费,因为college的学费比university便宜,本地学生很多都是college读2年,university读2年)。所以,把进名校作为自己目标的学生,却进入一个不追求升学率的高中,是不是哪里不太对?
第二,教育资源是要优先满足本地学生的,在本地学生教育资源有保证的情况下,教育局才会考虑接收国际留学生来“创收”(是的,留学生在教育局眼里的角色,就是金主少爷/小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公校都面向留学生开放的现象,例如多伦多教育局共有105所高中,其中只有28所接收国际留学生;约克教育局共有33所高中,其中23所接收留学生。像在多伦多本地非常有名气的Bayview SS,就是不接收国际生的,因为本地学生都已经满满的了。
第三,留学生需要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加拿大公立教育却存在ESL教师不足的事实。据我了解,公立学校的ESL教师的配置,往往缺乏专业性。比如科学老师的学科背景一定是理化类,数学老师一定不是美术专业毕业的。然而ESL就比较尴尬了,很少有接受过专业ESL教育培训的老师专职从事该科教学,更多的情况是从其他学科中抽调老师来教,而当抽调不出来的时候,ESL课程便会被压缩。
第四个方面是选课。因为各种原因,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某些选修课的设置。对我们留学生来说,简直是蜜汁尴尬,比如木工啊、烹饪啊、汽修啊(是的,在加拿大高中,你就可以体验上蓝翔的感受!)……不可否认,这些“有趣”的课程设置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留学生来说,选到对于申请大学有帮助的课,才是第一要义!当然,对于那些学霸们,或者精力无比充沛的学生来说,浪费一点时间发展发展兴趣爱好也许没什么,但是对于语言一般,学习比较吃力,或者11-12年级的留学生,我们还是现实一点,到大学再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吧!
以上是对公立教育中留学生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西方教育强调的是循序渐进螺旋式进步的方法,而留学生却追求的是短期出成绩,高分进大学。这两点都是合理的,却是矛盾的。要在二者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公立学校为过渡教育(transitional education)做的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没有有足够的ESL资源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无法帮助把学生已经在母语环境里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英语环境中。英文底子差的学生,在公立学校里很难有机会和资源去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列出一个现象单。如果在公校的留学生出现以下现象之一,就需要认真考虑转学的事情了。
1、英语(ESL)的学习严重拖慢了学习进度。比如一个已经修完12年级高等函数,英语却还在ESL里折腾(这在高年级来的留学生群体里很普遍)的学生,必须多用一年的时间去完成11年级和12年级英语,才能顺利进入大学。这就拉长了学生的高中学习时间,延迟了早已订立的大学计划。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公校的原因是本地学生多,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但有时候所谓的语言环境其实是一种虚名。确实,有些留学生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去和本地学生接触,融入了西方文化,交到了“洋”朋友。但是,大部分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还是会去寻找能说母语的人给予支持,所以就出现了公校里留学生群体在一起,本地学生群体在一起;说英语的学生在一起,说汉语的学生在一起的现象——这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能说本地学生排外。趋同性是符合社会学原理的合理现象。但是,大学是不管你是否在英语语言环境里完成学业的学生,他们要的是实打实语言成绩(9年级或之前就来留学的除外)。以多伦多大学为例,对于留学生的最低语言要求为雅思6.5,小分不低于6。但是公校不提供或者很少有针对性地提供雅思培训,这使得一个完成高中学习的学生,不一定能到大学要求的雅思成绩。公校的留学生多半还需要在课余时间找课外的雅思培训班上课。
2、选课时,反复出现那些大学不需要的,对申请大学没有作用的“蓝翔选修课”,或者不是针对大学的课程。比如安省高中11和12年级课程里,只有代码是以U(University大学)或者M(Mixed 大学/专科混合)结尾的才是适用于大学的课程,而C类课程是只有专科(College)才认可的。一般来说,申请大学总共需要6个U或者M的课程的成绩,大部分学校会要求6门课程中包括数据管理,微积分,12年级英语三门,而其他课程的选择则要看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要求来确定。
提醒一下低年级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认为选课只有到了12年级才比较紧急重要。一定要尽早规划自己的未来,确定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只有确定了大学的要求,我们才可以明确12年级应该选哪些课,而有些12年级的课程是需要11年级,甚至是10年级的课程做基础的。“倒推选课法”是最有效率的选课方法,记住,“任何不以大学要求为导向的选课都是耍流氓”!
3,在公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孤独感,感觉没有朋友,整天独行侠。虽然有很多学生融入的非常好,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就出来留学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文化冲击的痕迹。但是大部分刚刚出来留学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一下子被丢进了波涛汹涌大海里的旱鸭子,手足无措,心灰意冷。这一点在高年级才出来留学的孩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高年级的孩子身上背负着比较重的学业压力,顶着上名校的期待,他们很难有机会沉下心来慢慢体会“西方教育”的优势,而且语言造成的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会被成倍放大。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远比有没有上名校更值得引人注意。
家长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跟孩子做有效沟通,帮助孩子梳理不良情绪。学生朋友们也要坚强一点,通过运动、倾诉等健康方式排解自己的紧张和压力,不要做了情绪的奴隶。
最后,是那些对公校下午三点就放学感觉“不适应”的学生。在国内,学生从早上6点的早自习,到晚上10点的晚自习,都在班主任、各科老师的监管之下,即便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太好,学校也没有给他太松散的机会。然而加拿大公校的在校时间一般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一共6个小时,还有1个小时是用来吃饭的。下午放学后就更是没人管的节奏。在国内,不做作业老师在屁股后面追着要,动不动就请家长。而在加拿大,学生不做作业,老师无非是不给这个作业的分而已。迟到早退旷课之类在国内看来无比严重的事情,在公校好像也没什么处罚(除了成绩会受影响之外)。如果学生的自觉性不是那么高,自我约束能力不是那么强,那把孩子放在公校里,细思极恐啊!
但是最后我还要说一句,对于选学校来说,没有绝对的正确选择,其实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