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孩子到国外会变了一个人
最近,我的不少新老朋友相聚加拿大BC省,其中很多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上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开心了。
我理解他们的心态。这些孩子如果在国内读书的话,可能连考上211大学的可能性都不大,虽然他们父母的成就很高。但同时我也感到一阵悲哀。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至少没有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于是我对一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加拿大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
经过认真考察,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中加两国在教育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可以解释我提出的问题。
从教育者角度来看,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
加拿大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
所有的公立学校,它们都接受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其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本省人民的文明素质。因此加拿大各级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如何减少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即使一个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也会及早发现和干预。
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化需求的群体,比方说宗教信仰,大学预备等等,当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加拿大教育首先是非常强调沟通。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不说。因此大多数加拿大学生比较直接和阳光。喜欢谁,不喜欢谁,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和自己的意见是什么,从小就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另外,学校会通过各种聚会、活动和组织提供平台,创造学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同时,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加拿大人认为,任何人都会犯错,即使是圣人也会如此。
中国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塑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后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说法是“又红又专”。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两国国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许多加拿大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他(她)们相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被赋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生活和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这些价值,然后实现它。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她)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做。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受到表扬,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经常困惑地问爸爸:“我真的有那么棒吗?”——在国内,她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但加拿大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样的!)
他们并不虚伪。在加拿大学校,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学校从来不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任何机会去做相互间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加拿大学生甚至加拿大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出人头地,比别人强,向更高的地位攀登。相互攀比现象严重。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这样,学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这样。而且越是出身贫寒的家庭,这样的愿望就更为强烈。
其实,中加之间在教育观上存在上述差异并不奇怪。加拿大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不大,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会比较从容。
中国的资源,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必然在教育问题上比较紧张,更加强调竞争性。
总结来说,CHU Study并是在批判某一种教育,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孩子不出国体验一下,又怎么能有机会比较哪种教育更适合孩子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