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中国式羞辱培养的“完美孩子”
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所谓的改进就是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
孩子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和个人特点受到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
作者:霍佳,新浪微博名为“神圣午睡”
全职妈妈,信奉顺其自然,追求简单快乐
........................................
小秧到加拿大以后,人人都说她开朗了很多。每天放学,她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会儿书,做AR(阅读测验)后再回家。她做AR的时候,我就顺手帮她班主任做点事情,一般都是手工活:比如装订作业,整理学习用品等等。
在等待的时候,我发现小秧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班主任沟通,完全不用我帮忙。其实她英语还是有一些辞不达意的地方,但是她也不介意,一句说不清就再说第二句,直到说清楚为止。这让我很欣慰。因为小秧以前胆子非常小,总是什么事情都要让我帮忙。
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让小秧不成为一个中文的文盲,我每周六都送她去上半天的中文学校。我们选的是简体字班,老师都是中国大陆来的,很多还有国内教学经验。在中文学校里,小秧又变成了那个胆小的,有事情不敢和老师沟通的孩子。
一开始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小秧目前在口语表达上,总体来说还是中文强于英文。渐渐地我发现,小秧这种表现跟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中文学校的老师有多凶,中文学校的老师也都非常的友善。
中国老师和加拿大老师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在微博里写过,小秧刚到加拿大上学时,语言不通,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她的班主任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随机安排一个小女孩陪小秧去洗手间。小秧班上所有的女孩,都陪小秧去过洗手间。
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老师特别体贴,就特意去感谢老师。老师根本不以为意,说:“Sophie就是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我小时候也这样。等她完全熟悉了,她自然会放松下来。”老师说得对,小秧很快就不需要人陪伴了。
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中文学校,老师会很温和,很亲热地鼓励小秧大胆一点:“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去呢?”
老师说得也没错,小秧是个听话的小孩。她也会鼓足勇气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二年级换了现在的班主任。本学期小秧得了好几个奖,什么最佳数学,最佳表现之类。可是那天我要上课,不能去参加。当我第一次告诉小秧我不能去时,小秧哭了。
当时她班主任也在场,立刻过去抱抱她,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
我有点不好意思:“Sophie是有一点敏感啦。”
她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孩子的特点。”
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小秧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小秧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而在中文学校的一次颁奖上,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发奖品的老师得到的指令是:错一个成语的是二等奖,有一个铅笔做奖品。
小秧是二等奖,发奖品的老师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她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回来,不知道错了几个,她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小秧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于是那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然后小秧就嚎啕大哭,到后面来找我。我也不清楚状况,就带她去找班主任。她班主任听完之后,马上非常亲热,心疼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
班主任带着我和小秧一起去找颁奖的老师,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小秧在我们的培养下,学汉字很积极,愿意去上中文学校。而周围那些土生的加拿大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其实更大的原因在于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
所谓的问题就是来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小秧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
每次我提到这些区别,就会有人说:“谁让你在北京的时候不择校?重点学校的老师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高材生,懂得尊重孩子。所以啊,还是要买学区房……”
于是你看,这又成了新的侮辱点。学校的老师说话方式不够体贴孩子,那还是你错了。谁让你不择校,你不去混成一个人上人。正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讽刺的那样:“与其恨路不好,不如恨自己是个老百姓。”
我收到太多苦恼的家长私信,跟我诉说他们的孩子有问题,不知如何改进。我不相信这是个花钱择校就能高枕无忧的问题,因为其中很多家长的孩子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其中99%的孩子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所谓的改进就是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
敏感、胆小、好动,基本上是家长苦恼的前三名。但是在我看来,这都是优点,不是缺点。
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都很强。
这么珍贵的特点为何会令家长苦恼?因为在外界权威评价体系中,这三项都是缺点,应该被矫正。
你敏感,你就会介意别人对你的羞辱,所以你玻璃心。因为你会反驳:“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
你胆小,你就不会争不会抢,所以你活该得不到资源。因为你会问:“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
你好动,你就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你,因为你会说:“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
“完美”的儿童形象: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羞辱
我想说一句非常难听的话,那就是,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这个儿童形象里,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
最完美的儿童就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你不需要体贴。因此我们一向提倡“装傻”——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羞辱文化一直延伸到成人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开这种羞辱。每当有负面新闻,比如,有关安全,诈骗之类的爆出来时,就会产生一部分免疫人群,得意洋洋地羞辱另一部分中招的人。
搞金融的嘲笑搞生物的不懂金融,所以中了明显的圈套。但是不要紧,过一阵子,搞生物的又可以在疫苗问题上反击搞金融的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所以听风就是雨,说的话让专家笑掉大牙。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孩子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和个人特点受到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
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
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更有很多时候,羞辱本身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像小秧的胆怯,不敢说话,只存在于中文学校里。
我现在既是能汇报方案的建筑师,又曾经当众筹办业委会,现在在加拿大念文科,在一众敢于表现的加拿大本土学生里,我依然是课堂表现最佳的那一个。无论如何,我都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吧?
可是我一直到中学,都是个几乎从来不跟成年亲戚讲话的孩子。我被很多亲戚评价为“这孩子太奇怪了,一句话都没有”。而我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起初仅有的几次对话令我感觉我不知道怎样对他们说话才是正确的,我每一句话都可能引来羞辱,尽管其中有些是出自善意。所以我选择了沉默。
我们的环境不够理想,所以各位父母才应该更坚定地给孩子家庭的支持。有时候环境确实会让人怀疑自己,一遍遍地问自己:“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我太没用?”所以我还是尽量鼓起勇气,去描述一些不太一样的环境。
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告诉那些总感到窝囊或是无力的人们:我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就算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不要因为这种环境而去怀疑、羞辱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