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了,也想吐,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
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吗?!
典型的中国高考班,案头如山
1 走!去加拿大念书
在女儿刚开始上高三的时候,有了一个去加拿大的机会。我当然知道,在高考之年脱离中国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冒险———以女儿的成绩,考上国内一个不错的大学还是可以的;可去加拿大,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难以逆料。反复权衡之后,我说明种种利弊,让女儿自己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
决心“走”,我和女儿其实各怀鬼胎,女儿是为了“减负”,说加拿大学生多轻松呀;而我是为了让女儿能得到所谓“创造性教育”的训练。
尽管我以往读过不少关于加拿大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心向往之,但那“创造性”到底是什么模样,怎么出来的,如果不浸润其中,仍是隔靴搔痒,实际上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
我万万没有想到,加拿大教育的“创造性”,竟会使我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寝食难安。
女儿进入BC省一所很好的公立中学。首先让我诧异的,是女儿说不清她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课任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
结果,女儿的英文、社会学在9年级,数学和科学在10年级,法语在9年级———每一门课,女儿都在不同的同学们之间“游荡”,她确实搞不清自己是几年级的。
2 让我傻眼的加拿大作业
我原来认为,女儿在加拿大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只要语言过关,理科课程有国内的底子,可以“后来者居上”。没学过的课中,最容易的应该是加拿大历史,“区区200年历史有多少东西呢?”我在给女儿的电子邮件中,甚至只用了短短几千字就把加拿大历史的脉络讲了一遍。“就这么点东西,横趟!”
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的,恰恰是这门“最容易”的加拿大历史。
仅仅十几天过去,女儿就发来“紧急求援”邮件,一连十几个惊叹号。女儿从未学过加拿大历史,一下进入10年级,两眼一摸黑是可以想见的,把一本英文的加拿大历史读一遍至少也要个把月呀。我这个老爸,先当两个月的“拐棍儿”自是义不容辞。可是一看加拿大老师留的作业,我就傻了———这是中学生的作业吗?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要求: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4个加拿大历史人物。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后来,女儿的论文采用了我的观点,但结构对她很有启发:“原来论文是这么写啊!”我们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加拿大老师的“判决”。这对我们父女俩都是第一次!
老师的评语下来了:“哇!极好的努力的结果和论文。你的关于这几个人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评分:A”
这个评语让我孩子般大叫起来!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作业不会太多,可“求援”邮件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我先晕半小时。在这些“研究写作”中,我感觉补上了许多知识漏洞,并且这些获得的知识,都在写作中与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孪生”关系,难忘。
现在我列举一个作业题目,各位一看便知道这些作业的分量了!
总之,她就在这样类型的作业中度过了高三,接下来就是申请大学了。
3 让我感动的老师推荐信
女儿真的开始申请大学了。她告诉我其中一个必要程序是中学老师的推荐信。
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完全不同,加拿大对申请入大学的学生采用复合评价,不仅要看你平时的成绩,还要看你有什么特长,甚至做过多少时间的社会公益工作,中学老师的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大大地担心起来,以往国内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言犹在耳,刚刚在加拿大学校里呆了几年,加拿大老师怎么可能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呢?
女儿似乎忘了这件事。其后一段时间的邮件里,她绝口不提老师的评价是什么。我想糟了,加拿大是个信用社会,老师向大学推荐学生关系到自己的声誉,绝不会像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是个“人情”,拣好话说就是了。也许,加拿大老师是否愿意推荐女儿都是个问题———女儿不提,我也不好问。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厚厚的一封信,是女儿从加拿大寄来的。打开一看,是4件加拿大老师给大学的推荐信!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油然而生———
法语老师的推荐信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很高兴认识FEI。她去年10月到耶鲁高中读书时,我教她法语。法语对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她的第二外语),同时她不得不掌握英语(她的第一外语),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她。
FEI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她在高中的第一周,就问是否可以放学后留下,让我教她以前没有学的功课。令我惊奇的是,FEI在一个小时内就都学会了。她不时地展示她的语言天赋,在班里成绩最好(从开学第一天起,她的分数没有低于A的)。
她对细节和微妙的语法差别有敏锐的目光,能成功地记住新词汇并在文章中创造性地运用。出语轻柔的斯蒂芬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对她适应困难的法语发音的能力印象非常深刻。FEI学习勤奋、自觉,总是认真完成作业,以自己的努力和精确超出我的预期。
FEI是成熟、友好的女孩。她在小组中做得也不错,我经常看见她给同学讲解难题。另外,我们课下经常交谈,她既和我分享她的经历,又喜欢问我有趣的问题。
我相信,FEI在大学里会继续在个人学术方面取得进步,获取成功。她是宝贵的财富。我毫无保留地推荐她。
——凯瑟琳·M·特纳
亲切、自然和对学生细致的观察,竟使我这个看惯了“套话”的人一时间感到既新鲜又温暖,评价可以这样写的呀!
数学老师的评语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FEI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FEI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
FEI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FEI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FEI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
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FEI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校园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FEI。
——特雷西·史密斯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竟有数学“特长”?还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她不是“没有数学脑子”吗?
英语老师的评语
FEI从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术辩论。她的准备总是全面而准确。她不喜欢大惊小怪,对每个可能的事件都有预测。有的学生考试时爱靠运气“赢取胜利”,获得最佳,但FEI不这样,她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和努力,这在她优秀的作业中有所反映。
FEI不仅仅是学术机器。她对学习感到兴奋。有的学生仅仅是搜集信息,而斯蒂芬在探索智慧。她与困难的概念搏斗;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她不接受简单的答案。
她所做的是把不同的想法结合起来,把众多概念放在一起。她不怕在解决难题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人格的力量。这就是全部。这就是麦粒和谷壳的区别,这就是FEI的内在。不自负,不自私,不虚伪,她是积极向上的女孩,能够明辨是非。
FEI勇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事情不顺利时不找借口。她知道如何自我解嘲,也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她不贬低别人,也不利用别人。她尊重人,对人公平、体贴。她具有人格的力量。我就以此来结束我的评价。
——约翰·C·科林斯
无论对学业上的特点描述,还是对内在人格的观察,甚至对女儿未来的预期,这位有博士学位的老师都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父亲———我感到惭愧,以这样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孩子作出评价,对我,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来说都是陌生的。
最近,她的父亲问她加拿大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区别时,她说:“老师不一样。加拿大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在中国我们需要死记硬背,而在加拿大你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
FEI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她独立、灵活,非常善于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她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将来在大学的学习。尽管她想念父亲、其他亲人和在中国的朋友,但她肯定对大学的挑战有准备。在耶鲁高中的极短时间里,她就证明了自己是优秀的学生,是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挑战的女孩。
我满怀热情地赞同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
——乔·贝克汉姆
这像是一份学生评价吗?说实话,贝克汉姆先生的推荐信,我读起来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与我娓娓而谈,亲切、从容,充满热忱。
显而易见,他是如此负责,除了自己的观察,还逐一征询了女儿所有科目老师的意见,遣词用语非常谨慎———例如,我很担心女儿因为爱面子、不主动在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而这是美国教育中非常被看重的品质,几次在邮件中叮嘱她要“改正这个缺点”。
贝克汉姆先生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使用的词是中性的——“安静”。他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什么呢?呵护着学生的自尊!
读完这些老师极具个性的评价,那个“没有数学脑子”的、只能上文科班的、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获得进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仅仅三四个月过去,女儿的学习状态和自信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
我想说,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然!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
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加拿大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
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尽管相隔万里,我还是想大声对这些了不起的加拿大老师说声“谢谢”,他们做到了我这个父亲力不从心的事,让女儿重新“起飞”。

Recent Posts
See AllAuthor: Vimal Sivakumar By CIC News On Aug 30, 2023 To attract more global tech talent to Canada,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recently opened a new three-year Open Work Permit
Edit by Edana Robitaille from CIC News on Aug 28, 2023 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 is working toward modernizing and digitizing its processing system to improve access for appli